一个善意的谎言开启一条治愈之路
一个善意的谎言开启一条治愈之路
引力播
2024-04-01 18:52
逝去的人能再次出现在你的面前,还能通过语音进行对话,你是否接受这样的缅怀方式?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,“AI复活”“数字永生”这些概念正逐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。从事AI创业的张泽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,帮助1000多位客户完成了“复活”。用他的话来说,每一单生意背后,都是一个悲伤的故事。
起初,他也不知道利用技术去做AI复活到底对不对。但是,一年多来,看着一个个心结被揭开,听着一声声满怀真挚的感谢,张泽伟和他的团队坚信这是一桩有意义的事。面对网上对于AI复活的各类讨论,张泽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。他认为,AI复活最终目的是为了疗愈我们的内心,与现有的缅怀方式无异,但是否做AI复活,必须征得本人或直系家属的同意。
一个善意的谎言开启AI复活之路
张泽伟的团队原先主要从事AI教育。一年多前,他的朋友杨先生联系他,想要利用AI技术去说一个善意的谎言。
原来,杨先生的舅舅因意外去世,全家人一直瞒着90岁的外婆。“年纪这么大,身体本来就不好,我们都怕老人受不了这样的打击。”杨先生说,他们想用AI技术还原舅舅的形象,通过视频电话,聊解外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。
听杨先生讲完,张泽伟的内心是挣扎的。“技术方面肯定没问题,但我不知道这么做到底对不对。因为毕竟是谎言,其次也担心自己做不好,会弄巧成拙。”
考虑再三,张泽伟还是答应了帮这个忙。他和同事对于AI复活的技术路线和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和测试,以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。“我们最终选择了真人驱动的方式。”张泽伟介绍,由于要视频通话,机动性、随机性很强,因此最好是以人与人对话的方式开展。如果靠机器驱动,让老人与人工智能对话,那万一有些话机器说错了,就会露出破绽。
很快,根据朋友提供的逝者身前影像资料和声音素材,张泽伟进行换脸、变声后,与老人进行了视频通话。当看到老人最后露出的笑容和安心的眼神,张泽伟被深深地触动了。“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,一件能拯救人的事。”
AI复活治好了小女孩的抑郁症
第一个案例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,找张泽伟复活亲人的网友越来越多。“每个客户背后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。”张泽伟说,短短一年多的时间,他体会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间疾苦。做得越多,他越坚信,AI复活特别有意义。
有一名六七岁的小女孩,因为父亲意外去世,患上了抑郁症。她的母亲找到张泽伟,希望用AI将丈夫“复活”,以此来疗愈女儿,让孩子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。这一次,这位母亲没让张泽伟去说善意的谎言,而是直接和女儿说:“虽然爸爸已经走了,但这是爸爸的数字生命,他是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,永远会陪着你。”
“当时我们所有在场的同事都哭了。”张泽伟说,后来小女孩多次和她爸爸的数字生命对话聊天,每次都很开心。渐渐地,她的抑郁症康复了,回归到了正常生活之中。
这个故事,让张泽伟明白了AI复活的意义所在。“AI复活只是一种方式,主要是为了实现陪伴,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内心疗愈。”张泽伟说,小女孩知道自己的父亲不在了,但她认为父亲在另一个空间存在着,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,而且是永远存在着。
一开始,张泽伟做AI复活是全部免费的。“面对那些人间疾苦,我们真的是开不了口去要钱。但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,考虑到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,后来就开始收费了。”他说,收费后,订单量不降反增。可见大家对于AI复活、AI陪伴的需求是巨大的。截至目前,张泽伟团队已经为1000多位客户实现了AI复活。
AI技术是把“双刃剑” 需要规则和约束
关于AI复活,网上有很多反对和质疑的声音。有人认为AI复活是对逝者的不敬;有人担心生成人物的归属权、使用权问题;还有的则害怕数字生命会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……
对于这些质疑,张泽伟有自己的理解。网上“对逝者不敬”的质疑源自有人将已故明星进行复活。张泽伟则认为,是否做AI复活,必须由当事人或其直系亲属来决定,谁都不愿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“复活”,甚至还被发布在公共平台上赚取流量。
如果是本人生前同意,或者直系亲属要求做数字复活,那么相应的归属权、使用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至于会不会被不法分子利用,张泽伟说,技术是一把双刃剑,AI技术免不了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,但不能因此就拒绝AI,否定AI给人们带来的益处。
“我们可以通过补齐各种约定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来避免不好的事发生。”张泽伟介绍,他们在接单时,会对客户的动机进行筛查,再进行综合评判,到底做不做。“我们会要求客户先填一张表格,详细说明制作AI复活的动机。如果说不清什么原因,那我们是不会做的。”张泽伟说,“有些客户上来就问AI复活的人脸信息能不能通过支付宝或者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,这种我们肯定不会往下谈了。”
除了动机之外,张泽伟团队还会对AI复活对亲属的影响进行评判。“曾经有位母亲失去了她的孩子,情绪非常激动。她要做AI复活,我们咨询了心理咨询师,认为她这种心理情况并不适合做,否则她更难走出悲痛。”
当然,法律、伦理、制度等相对于技术来说,一定是滞后的。目前在AI初期阶段,相应的约束和规则显然不够。“AI复活是为了AI陪伴,我称之为数字生命,终极目的是为了AI疗愈,也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。”张泽伟说,所谓的AI复活,只是我们怀念亲人的方式的一种,既不要神化这种技术,也不要恐惧这种形式,这其实跟清明扫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(苏报融媒记者 璩介力/文 受访者供图/视频)
责任编辑:沈煜鸣